当你拿出自拍杆,在知名打卡景点前拍下一张自拍,然后给照片加上浓厚的美颜滤镜,再分享到朋友圈等社交媒体,等待着点赞和评论的涌现。
随着这些赞美的到来,你渐渐沉浸在被认可的成功感中——尽管照片中的“你”并非真实的自己。
这种“自恋的满足”让你欲罢不能。
在追寻“理想自我”的过程中,你愈加沉迷,对自己的形象和背景要求越来越高,只为了在观众面前成为那个“完美的表演者”。
然而,谁曾想到,这一看似简单的举动背后,实际上潜藏着这一时代最大的治理手段。
奥地利作家伊索尔德·沙里姆在《自恋与服从》中指出,现代社会的权力治理方式并非强制性或惩罚性的外部规定,而是让人们自愿服从。
而自恋,正是实现这一统治术的途径。
正是“做更好的自己”的理念,使人们成为顺从权力的“理想臣民”。
自恋的满足:被认可的胜利感
众所周知,成功在我们的社会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。
那么,成功究竟意味着什么?为何人们如此追求成功?换句话说,成功承诺了什么?成功代表的是一种认可——被肯定和确认。
这种认可形式多种多样,从短暂的赞美到雷鸣般的掌声。
于是,成功不再只是社会精英的专利,而是无处不在的追求——从“小老板”制度(即企业内的等级制度)到明星与名流,从微小的喜悦到辉煌的胜利。
在人们的成功中,自我常常呈现出双重化的面貌:一方面,世俗的自我是可见的个人形象;
另一方面,理想中的自我则是无法被直接看到的崇高形象。
借用中世纪的“国王的两个身体”的理论,国王拥有自然可见的身体和象征国家的崇高不可见的身体。
这个比喻能够帮助我们理解,成功中的自我双重化——既有可见的个体形象,也有理想化的完美形象。
每一次的成功,无论是瞬间的,还是长久的,都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与理想的自我相一致。
在这种成功的双重体验中,人们不仅通过理想自我的化身来获得社会的认可,更多的是通过不断追求理想自我来实现自我超越。与严格的“超我”规定不同,理想自我更多的是通过自愿的追求和接近而达到满足。
因此,自恋并非单纯为了实现自我,而是为了超越自我,向理想自我不断靠近。
自恋的满足与观众的作用
要获得自恋的满足,完美的形象和自我理想是基础,但关键还在于他人的评价。在这一过程中,他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——他们不仅是观众,更是审视自我是否符合理想的评判者。
无论是上司、同事还是朋友,他们在某一刻都承担了“观众”的角色,成为我们理想自我实现的外部审视者。
但这种看似外部的评价,实际上却是内在的自我理想的外化。
观众不仅仅是被动的存在,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充当了我自我理想的“守护者”。换句话说,观众的认可不仅仅是对我的外在形象的确认,更是对我理想自我的短暂再现。
当观众为我的自我表现点赞时,他们在某种意义上也在确认理想自我的“存在”。
然而,这种关系并非没有矛盾。观众不再是完全外部的存在,他们已经成为了自恋者内在世界的延伸。在这个由观众和被观察者共同塑造的镜像关系中,外部世界与自我世界的界限变得模糊。
无论这种认同是否短暂,它激发的自恋欲望却日渐上升,成为现代社会中不断追求认可和自我肯定的重要驱动力。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