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朋友去打卡一家新开的火锅店,店里只有8张桌子,但从晚上五点就开始排队。
老板指着墙上的手绘菜单笑道:”三个月前我还在研究怎么用小红书拍特写,现在连隔壁美甲店老板娘都来打听怎么做账号。”
这让我想起《纳瓦尔宝典》里的一句话:“互联网极大地拓展了职业发展的可能性,绝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这一点。”
当我们还在讨论实体店寒冬时,一群小生意人正通过互联网这条隐秘通道悄然崛起。
1、酒香也怕巷子深。
之前接触过一个倒腾房子起家的暴发户。
他认为做生意的思维还停留在过去,什么都要最好的,才能吸引得了顾客,筹备阶段,就花了近百万装修买设备,请员工。
后来,手里没多少现金流,只能草草开业,结果因为没有宣传,日均客流量不足30人,坚持半年一直亏损,无奈转让了。
他始终想不通:”我的五花肉比连锁店厚实三倍,为什么没人来?”
心理学上有个“感官锚定效应”,当产品能触发多重感官记忆时,用户会为情绪溢价掏三倍价钱。
这个时代的年轻人,消费已经不再满足于吃饱喝足,而是更在于情绪价值的供给。
大家厌倦路边店开盲盒,吃饭前习惯性的打开团购app看排名,看评价,看网友分享。
谁拍的图片好看,谁的评分高,谁就拥有客流量,那些不会线上营销的传统老板,他们的现金流,正在被合法的吃掉。
酒再香,飘不出巷子也是白搭。
2、藏在手机里的财富密码
表妹的同学,毕业后在义乌做耳饰直播。
前半年每天播6小时嗓子嘶哑,观看人数始终徘徊在100人左右。
直到一次,她灵机一动的讲起了她和耳饰结缘的故事:“这对巴洛克珍珠藏着我和外婆逛早市的记忆”、”树脂耳钉凝固着我在洱海边看的日出”。
网友驻足在这个与众不同的直播间,听着她娓娓道来“诗和远方”,彷佛就在和一个身边的朋友聊天。
三个月后她单场GMV突破8万,赚回来前六个月的委屈钱。
如今她又玩出了新思路,带着三个聋哑女孩组建工作室,用手语直播反而成为特色。
《疯传》中,有个情绪传播定律:当我们为产品注入”惊奇-感动-认同”的情绪三要素,传播效率会提升400%。
互联网时代,普通人不必再盯着那些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,只需要跟着大企业的步伐,找准一个缝隙就能活下去。
人上一百,形形色色,任何一个小需求,通过网络都能放大无数倍。
迷茫时,看看脚下,说不定就又出路。
3、普通人如何破局?
1)去挖掘身边的小商机。
分享个我在小区快递站发现的商机。
很多女生做美甲,动辄两三个小时,而且价格贵还伤指甲。

于是有商家就推出了懒人美甲,也叫穿戴甲,只需要一点胶水,沾上就能走,从选甲到服务,全程不到半小时。
非常受年轻女生们的欢迎。
2)情绪场景重构:
苏州茶馆老板把《红楼梦》里的茶点宴搬进直播间,观众打赏的不是茶叶,而是点播”宝钗扑蝶该配什么茶”。
这种文化场景再造,让200元客单价的体验卡预售出1700份。
春节时,有人打扮成财神模样,用户一打赏,就说吉祥话,一天竟然能赚几千上万。
在《失控》这本书里,作者凯文·凯利说过:“未来商业属于那些会利用过剩形成新价值的人。”
当连锁品牌在标准化赛道上内卷时,菜市场的鲜花摊主,正用短视频直播,教中年男人搭配”道歉花束”。
这些看似微小的商业体,实则是把整个互联网变成自己的货架,在陌生人社会里搭建起无数个温暖的价值锚点。
互联网时代,很多项目都在刷新眼界。
放下面子弯下腰,小生意也能做出高回报。
暂无评论内容